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3年,对于贵州“三农”工作而言是极不易更是极不凡的一年。放眼广袤黔贵大地,全省上下不懈努力,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聚焦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面对冬春连旱、夏季少雨等不利因素,全省广大农民群众和“三农”工作者坚持做到“国之大者”心中有数,迎难而上、克难奋进,稳住了农业基本盘,为应变局、开新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和8.1%。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增长5%,农产品加工转包養網化率达62%。
过去一年,全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入实施脱贫人口增收专项行动,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336.13万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增长14.2%,提前完成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脱贫人口动态清零任务。乡村发展再提速,农民“四项收入”再增加,乡村治理和建设更完善,和美乡村有“颜值”更有“内涵”,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在这片山地沃土上,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锦绣画卷正在织就。
牢记“国之大者”: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守好耕地命根子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落实中央精神,贵州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
春回大地,春节的喜庆气氛还在延续,百姓餐桌上米香油满肉肥,年货丰盛庆团圆。这份餐桌上的丰足感,来自乌江流域的稻菽飘香、来自黔中坝区的粮油储藏、来自乌蒙山下的玉米满仓……2023年,贵州粮食产量达1119.7万包養網排名吨,油料产量99.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5%和1%,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稳”的基础和“进”的支撑。
天道酬勤,不负耕耘。粮食丰收的成绩单源于各地朝耕暮耘的辛勤劳作。
去年夏天,桐梓县九坝镇白盐井村村民赵利勇包養家的农家乐生意红火,水豆腐和水煮玉米成为点单率最高的菜品。赵利勇对种植大豆和玉米格外上心,因为这关系农家乐的原材料供给。“以前,我在自家玉米地里套种过大豆,但产量不高。近三年来,省市县镇几级农技专家经常来我们这里授课,我才知道按照两行玉米间隔四行大豆的复合种植模式,能够让玉米不减产大豆还增加一季收成。去年我家玉米和大豆都增产了,大豆产值翻了一倍不止。”赵利勇说。
农技专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专业技术的下沉惠及千万个像赵利勇这样的个体。秋季,在贵阳市息烽县小寨坝镇大湾村,“揭榜挂帅”净作玉米小面积超高产示范通过田间实测,种植面积为1.086亩,折合亩产1019.9公斤,实现贵阳市玉米单产首次破千公斤纪录,“跟着专家种玉米果然不会亏!”息烽县小寨坝镇村民王勇感叹。
在省级“揭榜挂帅”水稻百亩方高产示范和小面积超高产示范测产中,百亩方水稻高产示范平均亩产981.83公斤,其中最高田块样本点折合亩产达1174.16公斤,创贵州水稻单产新纪录!测产当天,农户和专家欢呼雀跃。
高粱熟了红满天。汇川区松林镇高粱高产地块亩产达569.6公斤,仁怀市鲁班高粱高产地块亩产达587.88公斤,超过前一年的高产纪录。
…………
一年中纪录频频打破,其中包含了多少辛勤与智慧!
——去年以来,贵州省激励近万名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粮油生产基础性示范服务和“揭榜挂帅”,将水稻“两增一调”、玉米“一增五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高产高效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多地打破了粮食高产纪录,为粮食丰收提供了坚强技术保障。
——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省上下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深入实施粮油生产、储备、加工能力提升三大行动,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单产提升、农机化社会化服务提升、油料产能提升、种子种苗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升“六大工程”,稳定粮食面积、稳步提高单产水平,确保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树立大粮食观、大食物观,着力提升肉蛋奶鱼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
——粮食安全要保障好,高标准农田就要建设好,耕地命根子就要保护好。作为喀斯特岩溶地貌典型区域,贵州耕地分散,加上土地石漠化等因素,相比平原地包養網区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难度更大、成本更高。但贵州迎难而上,探索投融资模式,形成了农民参与、部门尽责、全程监督的“635”工作机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引导农民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务工增收,去年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193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接下来,全省将继续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地,多途径新增耕地,完成好中央下达的耕地保护目标、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任务,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守好底线任务: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贵州曾经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现在是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任务最重的地方。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时,赋予了贵州“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光荣使命,为黔贵大地再踏新程指明了前进方向。
2023年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这一年,贵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开新局、做样板,一年来,五级书记抓振兴,3万名“精兵”上一线,既“守”又“攻”,不撤摊子不歇脚,将责任、政策、帮扶、监管坚持到底,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取得新成效,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山谷延绵,大河轻唱,广袤乡野处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回响。
走进晴隆县,登上三宝塔,阿妹戚托小镇一览无余——褐墙灰瓦、花窗雕栏,一栋栋特色民居依山而建,一条清河蜿蜒流转。作为集景区为一体打造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阿妹戚托小镇所在的三宝街道,承载着来自晴隆县13个乡镇近1.5万人搬迁后的新生活。
“我们超市面对的客户不止是游客,还有搬迁群众,你看那一片修得可好的房子就是他们新家,现在生活好起来,家家户户的消费需求也多,节庆时候,都盛装打扮载歌载舞几天。”指着杨柳岸边的一整排楼房,小镇沿街超市老板如是说。
不远处,晴隆县东西部协作社区服务站有一项服务,名为“山呼海应”梦想点亮计划,如何把脱贫群众的生活照亮,在这里能找到答案。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让脱贫群众生活持续向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任重而道远。搬迁安置区的“后半篇文章”是一个缩影,纵观全省,这项头号民生工程脚步不止。
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不断加强,“3+1”保障成果不断巩固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不断深化,全省各地不断探索创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路径,推动资金、政策、人才等资源持续向重点帮扶区域和重点人群倾斜。
两张“明白纸”,把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的申报和帮扶政策明明白白地送到了群众手中,找干部、打电话、一码通,用好大数据,监测帮扶工作织得又密又牢。通过包養網识别监测,精准制定实施帮扶措施,常态化跟踪落实情况。有队伍、有监测,“3+1”保障也同样不断档。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一个不落,将防止返贫的贵州方案落实到每一个群众关切的“民生小事”处。
如今,全省59.6%的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搬迁安置社区成立512个集体经济组织,96.21万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一年间,126.61亿元资助资金为大山的孩子上学增加了保障,44.22亿元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资金让481.48万农村孩子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一项项政策举措的落实,正在逐一点亮脱贫后的生活。
抓好特色产业:聚焦重点优势,促进农业“接二连三”,为农业现代化增添活力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过去一年,贵州省立足“农业现代化处于转型发展加速期”,聚焦重点优势农特产业,发展现代山地优势农业产业,促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加强品种品质品牌建设,改革完善“三农”体制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增添了充沛活力。
产业兴则农村兴,贵州着力在做强做优做大“土特产”上下功夫。在织金县猫场镇,围裙是当地人的“标配”,两个兜里,一个装着带壳的皂角籽,一个装着剥好的皂角米。这是猫场镇人最津津乐道的增收行当。在这里,产业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有效途径,一颗小小皂角米成就了猫场镇近5亿元的富民产业。
精深加工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今年是关岭自治县新铺镇卧龙村村民蒙吉祥饲养关岭牛的第五年,得益于每年稳定增长的卖牛收入,他决定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圈舍,再养30头牛。“省里政策支持,县里帮助多多,加之肉牛精深加工企业数量增加,我的牛不愁销路价格可观。”谈起饲养关岭牛的未来,他笑容满面。眼下,以关岭牛为原材料加工的休闲食品广受市场青睐,贵州省苗阿爹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牛肉干、牛肉丝等精深加工的牛肉制品琳琅满目。公司生产的手撕牛肉、带皮牛肉等食品,每年投用的关岭牛牛肉原材料占公司采购原材料的40%。2022年,该公司牛肉食品营收达2600多万元,2023年公司产值超6000万元。截至2023年底,关岭牛综合产值达21.73亿元,带动当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黔山贵水,峰峦叠翠,生态优良。贵州省独特的山地环境和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山地特色的农产品被这片神奇的土地所滋养。
随着贵州省交通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特产品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被外省各大商超递来“橄榄枝”。机遇,飞速行驶而来。
借助天猫超市推出“产地直采”助农计划,多个贵州茶品牌组团“出黔”,去年春茶季,贵州茶在天猫超市销售额达数千万元,创下不俗业绩;
2023年11月,珍宝岛药业子公司——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同贵州农业发展基金完成了贵州神农谷十亿元中药材全产业链合作项目签约。天麻、淫羊藿、黄精等产业强链补链,产销对接成果明显;
全国首位的产业规模、连续7届的“辣博会”、唯一的国家级辣椒市场,都让“生态贵椒·香辣天下”的美誉广为人知,2023年,32万吨辣椒从遵义“中国辣椒城”涌向重庆、四川、上海、湖北、湖南、新疆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口尼泊尔、日本、印度、缅甸、韩国、美国、墨西哥、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易额达67亿元。
…………
过去一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农业农村系统积极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按照“优选一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做大做强”思路,重点聚焦茶叶、刺梨、辣椒、夏秋蔬菜、中药材种植和生态畜禽养殖等优势产业。加大力度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家庭农场、积极引进权威专家和头部企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做大做强。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政策保障做支撑,“贵”字号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累计认定名特优新农产品7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54个、绿色食品479个,兴仁薏仁米栽培系统入选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在不懈努力下,全省实现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增长5%。今年力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6%,全年出口同比增长10%以上。重点推动肉牛产业扩群增量,开展十头户、百头场、千头村、万头乡的“十百千万”工程示范创建,大力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推广种养循环模式,新增肉牛家庭牧场4000家以上,继续推动“贵州黄牛”进京入沪。山中佳品,跨山越海,“黔”程似锦。
紧握重要抓手: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当早春的云雾笼罩普安茶园,1.8万户7万余农民便知道,收益已在路上。2023年,12.95亿元的茶产值让普安茶农尝到了致富的滋味,生动诠释着“富”在农家的“富”从何而来——答案就藏在培育产业促农增收里;
2023年,省农技人员创新创业行动持续开展,农技专家下田指导保丰收,当大豆玉米种植技术让都匀市平浪镇农民韦存力家的玉米不减产大豆产量翻一番,“学”在农家便有了具象的意义;
“合约食堂”“寨管家”、积分制、清单制等乡村治理方式充分尊重个体且体现乡风文明;“村BA”“村超”等乡村体育赛事的举办展现着健康向上的村民面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乡村服务水平……在细节处,村民们“乐”在农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正不断加强;
当黄平县新州镇的98户人家厕改完成,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得到有序治理,村民黄秀芬心中的美丽家园便有了具体的模样。“美”在农家让村民舒心,让游客向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建设新时代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全面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过去一年,全省各地积极推进乡村治理和建设,大力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从农民最迫切的现实需要入手,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15万户,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体系覆盖率达7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20.9%。乡村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乡村面貌发生新变化。
为全力抓好农业生态环保,各地还深入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农膜回收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
让大数据赋能乡村振兴,正成为打造“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的重要抓手。全省围绕服务赋能、产业赋能、管理赋能,深入实施“数智黔乡”工程,搭建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流转交易数字化管理。
乡村建设提质升级,乡村治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全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总结推广“寨管家”、清单制、积分制等经验做法。推进文明乡风建设,持续开展滥办酒席、厚葬薄养、高价彩礼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革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
云水间静沐冬日暖阳,炊烟里寻找梦中乡愁。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多彩贵州因多彩乡村更具烟火气,充满人情味,展现无限生机。
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希望的田野,处处是耕耘和奋斗的身影,广大农民群众和“三农”工作者不懈努力,正在用辛勤汗水创造美好生活,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贡献更大力量!